非凡十年·能源發展成就報告——多項數據穩居世界第一! | |
煤炭資訊網 | 2022/11/8 8:32:25 頭條 |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能源安全新戰略的科學指引下,我國能源生產供給能力大幅提升,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積極推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能源供給質量和效率顯著提升,基本形成了煤、油、氣、電、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能源輸送能力顯著提高,能源儲備體系不斷健全。 一、能源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構建了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形成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有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 (一)我國能源生產穩居世界首位 十年來,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從2012年的35.1億噸標準煤增長至2021年的43.3億噸標準煤,增長近四分之一,能源生產總量穩居世界首位。能源自給率長期穩定在80%以上,供需關系持續向好。 分品種看,2021年,原煤產量41.3億噸,較2012年增加1.7億噸。原油產量19888.1萬噸,整體與2012年相當。天然氣產量2075.8億立方米,首次突破2000億立方米,較2012年增加970億立方米,增長近一倍。 (二)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系統 十年來,我國發電裝機保持增長趨勢。截至2022年8月底,我國累計裝機容量從2012年的11.5億千瓦增長到當前24.7億千瓦,超過G7國家裝機規模總和。新增發電裝機總規模連續九年超過億千瓦。其中,2020、2021年我國新增發電裝機分別為1.91億、1.76億千瓦,在十年新增裝機中排名居前。 2021年我國總發電量為8.534萬億千瓦時,占全球總發電量的30%,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比排名第二到第五的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四國相加之和還多。較2012年發電量增加了約3.5萬億千瓦時。 (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十年間增長近3倍 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突破11億千瓦,比十年前增長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的30%以上。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十年來,風光發電裝機規模增長了12倍左右,裝機總量占全球的38%,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新能源產業鏈全球領先,7家風電整機制造企業位列全球前十,光伏產業為全球貢獻了70%以上的產量。2021年,水電累計裝機3.9億千瓦,較2012年的2.5億千瓦增長57%。 (四)保障能源供應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我國統籌能源輸送和儲備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互聯互通的能源輸送網絡,打造穩定可靠的能源儲運調峰體系,能源綜合應急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截至2022年8月底,我國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達到226萬千米,建成投運特高壓輸電通道33條,西電東送規模接近3億千瓦,發電裝機、輸電線路、西電東送規模分別比十年前增長了1.2倍、0.5倍、1.6倍。油氣“全國一張網”初步形成,管網規模超過18萬千米,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進一步鞏固。十年來,能源生產以年均約2.4%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6.6%的增長,能源自給率長期穩定在80%以上。 二、能源結構向多元、清潔方向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發電量占比穩步提升,能源結構調整和減碳效果逐步顯現。 (一)清潔能源占比不斷提升 近年來,我國能源行業持續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源生產結構由煤炭為主向多元化轉變,清潔能源發電增勢強勁,低碳轉型加速。非化石能源增勢強勁。2021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1.2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容量比重約為47%,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歷史上首次超過煤電裝機比重。非化石能源發電量2.9萬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比重為34.6%。2021年,我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均超過3億千瓦,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其中,水電39094萬千瓦,比2012年增長56.7%,年均增長5.1%;并網風電32871萬千瓦,增長4.4倍,年均增長20.5%;并網太陽能發電30654萬千瓦,增長88.9倍,年均增長64.8%。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發電等清潔能源在能源生產結構中的占比持續上升。2021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達6.1%,比2012年提高2.0個百分點,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比重上升到20.3%,提高9.1個百分點;而原煤比重為67.0%,較2012年下降9.2個百分點;原油比重為6.6%,下降1.9個百分點。 (二)可再生能源成為我國發電新增裝機主體 十年來,在國家政策激勵及市場環境帶動下,風光等新能源發電項目大規模落地,可再生能源逐漸成為我國發電新增裝機主體。2022年上半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5475萬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80%。就發電量來看,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48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29.8%,較2012年增長9.8個百分點。 根據《“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達到3.3萬億千瓦時左右。“十四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將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將實現翻倍。隨著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水電、核電等開發建設,可再生能源發展將再提速。 三、煤炭產能結構大幅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持續推動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培育發展優質產能,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煤炭產業在發揮兜底保障同時,實現綠色開采利用及優化升級。 (一)煤炭較好發揮兜底保障作用 煤炭是我國的優勢能源資源,占全國已發現化石能源資源總量的97%左右,作為我國的主體能源,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堅實基礎。我國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形成了以煤電為主體的電力生產和消費結構。作為我國的基礎能源和重要工業原料,煤電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電力保障,是確保我國能源安全的堅實基礎。 2013年,我國原煤產量達到創紀錄的39.69億噸,此后開始下降,2016年達到低點34.11億噸后逐步回升。2021年,我國原煤產量達到41.3億噸,穩居世界第一,較好地發揮了煤炭在能源供應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二)煤炭供給結構持續優化 十年來,煤炭行業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堅持煤炭“上大壓小、增優汰劣”,堅決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落后產能。堅持產能置換長效機制,引導低效無效產能有序退出。深入推進煤炭行業“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動在建煤礦投產達產,推動煤炭新舊產能有序接續。2016年煤炭工業去產能工作啟動,煤炭供給結構持續優化,供給質量穩步提升,煤炭產業效益快速提升。“十三五”時期,我國退出落后煤炭產能10億噸以上,超額完成2016年提出的化解過剩產能目標。煤礦數量由2012年的1.3萬多處減少至2021年的4500處以內。大型現代化煤礦成為煤炭生產主體。2021年,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產量占全國的85%左右。其中,建成年產千萬噸級煤礦72處、產能11.24億噸/年,在建千萬噸級煤礦24處左右、設計產能3億噸/年左右。年產30萬噸以下小型煤礦產能占全國的比重下降至2%左右。 煤炭生產進入結構性改革新階段。煤炭產能格局、供需格局及產業格局從過去的分布式向區塊化演變的趨勢凸顯。2021年,晉陜蒙新四省區原煤產量33億噸,占全國的79.9%,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從粗放式發展轉向大型化集約化發展,煤炭行業形勢企穩向好。 (三)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積極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煤炭清潔開采和利用水平大幅提升,采煤沉陷區治理、綠色礦山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我國陸續頒布了《關于促進煤炭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的意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2015-2020年)》《煤礦智能化建設指南(2021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積極推進煤炭清潔利用,促進煤炭行業轉型升級。煤礦智能化建設縱深推進。2014年,黃陵礦業建成首個智能化開采工作面。2021年6月,《煤礦智能化建設指南(2021年版)》印發,提出培育建設一批智能化煤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模式和經驗。據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2021年底數據,全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建成687個,其中采煤工作面431個,掘進工作面256個;并且已有26種煤礦機器人在煤礦現場實現了應用。持續探索煤炭綠色開采技術。保水開采、充填開采等技術取得突破并實現推廣應用。2021年煤礦區土地復墾率達57%,礦區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截至2021年底,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的煤炭企業共284家。一些煤礦實現了礦區生態環境正效益,不僅沒有破壞環境,而且優化了環境。隨著煤礦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煤礦生產能耗逐年降低。2021年,我國大型煤礦原煤生產綜合能耗、綜合電耗分別下降到10.4千克標準煤/噸、20.7千瓦時/噸。同時,煤炭開發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呈下降趨勢。據測算,從2010年到2020年,平均生產1噸煤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由226.7千克下降到151.1千克,10年內下降了三分之一。 (四)煤炭運輸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由于煤炭主產地與消費地呈逆向分布,我國長期形成“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運輸格局,大量煤炭需經過長距離運輸或多次轉運。“十三五”期間,我國煤炭運輸格局進行了深度調整,全國煤炭轉運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2018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指出,以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為主攻方向,通過三年集中攻堅,實現全國鐵路貨運量較2017年增加11億噸、水路貨運量較2017年增加5億噸、全國多式聯運貨運量年均增長20%、重點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0%以上。鐵路總公司以提高煤炭外運通道能力為著力點,圍繞大秦、唐呼、侯月、瓦日、寧西、蘭渝六線和山西、陜西、內蒙古、新疆等六大區域為重點,深入挖掘運輸潛力。2019年,浩吉鐵路投產后,開行萬噸重載列車,至此,我國已有大秦、唐呼、瓦日、浩吉4條萬噸重載鐵路通道。 隨著浩吉、瓦日等鐵路建成運營,“西煤東運”“北煤南運”主要煤運通道能力持續加強,產銷地鐵路集疏運網絡不斷完善,主要港口、物流園區多式聯運有序發展,煤炭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 四、油氣增儲上產取得系列突破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大幅提升,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有序開展,油氣儲備和互聯互通等一批重點工程建成投運,油氣增儲上產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一)油氣生產供應能力持續提升 2021年,我國原油產量1.99億噸,比上年增長2.4%,連續三年企穩回升,十年間連續保持在2億噸左右。天然氣產量2076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7.8%,連續五年增產超百億立方米。原油加工能力穩步提高,全年原油加工量7.04億噸,比上年增長4.3%。海外油氣資源進口多元穩定。靈活利用國際市場發揮進口補充調節作用,能源國際合作全方位加強,與重點國家能源務實合作持續深化。2021年,原油進口5.1億噸,比上年下降5.4%;天然氣進口1.2億噸,增長19.9%;煤炭進口3.2億噸,增長6.6%。 2021年,全國主干天然氣管道總里程達到11.6萬千米。儲氣設施開工建設全面提速,全國已建成儲氣能力同比增長15.8%,三年多時間實現翻番。截至2021年底,四川盆地深層頁巖氣最短鉆井周期已低于30天,最深完鉆井深度已達7000米以上,最長水平段達3601米。海洋油氣領域,“深海一號”大氣田順利投產,攻克十余項關鍵裝備國產化難題。 (二)油氣勘探開發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近年來,我國油氣勘探圍繞重點盆地、重點區塊、重點領域,加大風險勘探力度,加強非常規油氣勘探,獲得了多個重要發現。2019年,中石油在鄂爾多斯盆地長7生油層內勘探獲得重大發現,新增探明地質儲量3.58億噸,預測地質儲量6.93億噸,這意味著發現了10億噸級的慶城大油田。四川盆地頁巖氣勘探獲得重大進展,在長寧—威遠和太陽區塊新增探明頁巖氣地質儲量7409.71億立方米,累計探明10610.30億立方米,形成了四川盆地萬億方頁巖氣大氣區。2020年,中石化西北油田部署在塔里木盆地的重點探井——順北52A井獲得油氣突破,日產原油150噸、天然氣5.9萬立方米,展現了良好的勘探前景,是西北油田復工復產后首口取得重要油氣突破的探井。“十三五”期間,中海油在渤海灣盆地潛山、瓊東南盆地深水區、珠江口盆地陽江凹陷及惠州凹陷、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等多個區域不同地質類型層段取得重大勘探突破。 2021年,新增石油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6億噸,天然氣、頁巖氣、煤層氣合計超過1.6萬億立方米。截至2021年底,我國石油、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剩余探明技術可采儲量分別達36.89億噸、63392.67億立方米、5440.62億立方米、3659.68億立方米。油氣地質勘查在鄂爾多斯、準噶爾、塔里木、四川和渤海灣等多個盆地新層系、新類型、新區勘探取得突破。 (三)油氣管網互聯互通加快推進 油氣管網布局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基本成型。截至2021年末,全國油氣管道里程達到18萬千米,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進一步鞏固。 油氣管網重大工程建設和互聯互通加速,建成南氣北上中通道等25項工程,新增原油輸送能力1000萬噸/年、天然氣管輸能力4000萬立方米/日,南氣北上、東北入關等通道油氣輸送能力持續提升。 五、能源普遍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著力提高能源普遍服務水平,改進供能質量,提高和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增進人民福祉。貧困地區實現了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全覆蓋,供電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一)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2013年,國家能源局制定了《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3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提出到2015年底全部解決最后273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的目標,并明確了技術路線、工作任務及措施。 2013-2015年,國家共安排投資247.8億元,其中中央資金145.5億元,實施無電地區電網延伸和可再生能源供電工程建設。2015年底,青海省最后3.98萬無電人口結束了沒有“長明電”的歷史,全國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任務圓滿完成。 (二)農網改造升級工作積極推進 農村電網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千方百計解決電力問題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實施了小城鎮中心村農網改造升級、平原農村地區機井用電和貧困村通動力電專項工程,2018年以來重點推進深度貧困地區和抵邊村寨農網改造升級攻堅。2018年,“三區三州”、抵邊村寨農網改造升級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涉及1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惠及2542萬農村人口及1685個抵邊自然村寨。2020年,我國提前完成了“三區三州”、抵邊村寨農網改造升級攻堅三年行動,顯著改善了深度貧困地區21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1900多萬群眾的基本生產生活用電條件。我國農村地區基本實現了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全覆蓋,供電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十年來,國家下達農網改造投資超過4300億元,先后實施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和農網改造升級,大電網覆蓋到所有縣級行政區,實現了村村通動力電,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在發展中國家率先實現了人人有電用。 (三)光伏扶貧工程帶動脫貧作用明顯 光伏扶貧自2014年開展試點工作以來,在穩定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推動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效果突出,已成為我國產業扶貧的精品工程和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對偏遠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全面完成光伏扶貧工程,累計建成裝機2636萬千瓦,惠及近6萬個貧困村、415萬貧困戶。光伏扶貧工程收益穩定、見效較快,直接帶動脫貧作用明顯。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能傳媒研究院”作者:崔曉利 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 編 輯:徐悉 |